在家长学校开展校园心理剧活动的探索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刘玉新
我校家长学校成立于2003年,家长学校成立的宗旨是全面促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沟通与协作,提高孩子的生 活与学习质量。多年来,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家长学校的功能,使教育工作卓有成效,我校不断创新,在内容与形式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与探索,通过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2008年,我校以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为载体,将家长学校与校园心理剧编演相结合,即在家长学校活动中,通过让各位家长观看由学生编演的心理剧并进行讨论,由此引发家长的思考。校园心理剧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反映了孩子们的心声,也反映了现代孩子对家长的心理企盼,通过心理剧表演让家长和孩子能够心灵相通,让家长近距离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在理解中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
下面是我校在家长学校开展校园心理剧活动的一次实录简况。
2008年12月13日,我校邀请了近300位高一年级学生家长参加家长学校,邀请了东北师范大学心理系博士生导师张明教授和康静梅副教授担任专家。本次家长学校活动的过程是先进行校园心理剧表演,然后由家长和专家和围绕剧中反映的心理问题进行研讨。
学生演出的心理剧《不再寂寞》
,自己也曾经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常常拿自己的孩子与其它孩子进行比较,这样做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张明教授谈了自己的看法:现在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总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比,也许很多家长是无意的,也许是为了鼓励孩子,但这种做法最容易让孩子失去自信。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多是来自于外部,所以父母的评价至关重要。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敏感的孩子,他们会在家长的比较中产生自我否定,而自卑感的形成首先是因为家长对孩子的挑剔和否定。如果家长对孩子没有客观的评价和充分的肯定,孩子对自己评价就会有偏差。
又一位家长问到:由于孩子上了高中后在家里的时间相对减少,家长没有时间同孩子交流,很多孩子在这个阶段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家长该如何应对?
张明教授回答到:高中阶段是孩子心身发展极不平衡的阶段,在这一时期,高中生的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的发展却相对落后于生理的发展,他们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方面,都还未达到成熟的指标。也就是说,高中生的生理与心理、心理与社会关系是不同步的,具有较大的不平衡性。因此这个阶段的孩子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很多孩子的心理问题都是适应性的、发展性的问题,所以建议家长不要直接带孩子去心理科去问诊,可以先找心理老师帮助解决为好。对于那些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孩子才要转诊到医院的心理科。
对于沟通问题,建议家长通过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秉性去进行教育,不要以强硬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否则会适得其反。可以通过家庭聚会、节日庆祝等活动与孩子进行沟通。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榜样式的教育,很多时候可能家长意识不到,但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不要低估家长的力量,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造成影响。不要把孩子面临的所有问题都寄希望于心理老师给与解决,家长和学校要共同努力才能达到最好的结果。
还有一位家长问到:对于性格内向的孩子该如何使之变得开朗、阳光一些?
康静梅副教授谈了她的意见:现代社会人际交往显得越来越重要。从社会角度看,内向性格的确显得有点不足。如果过于畏惧他人,对自己将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肯定是很不利的。如果真的决心改变自己,那么性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改善的。
要改变性格的过分内向型,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改变过于内向的性格特征,首先要帮助孩子树立信心。使之明白,既然人的性格是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那么也同样可以改变。如果不喜欢自己过于内向的性格,有强烈地寻求改
描述了一个内向、自卑的女孩流水从小在开朗坚强的好朋友流风的光环下形成了追随、顺从的性格特征。面对老师、同学和父母的比较,流水内心充满了痛苦和矛盾。在学校艺术节的前一天,她长久积压的心理矛盾终于爆发,同流风大吵一架后痛哭离去。最终流水在同学的启发、父母的认同和自己的思考中摆脱了束缚心灵的枷锁,勇敢地登上艺术节的舞台,迈出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步,也开始了一个全新的自我。(剧的详情见《校园心理剧的实践探索》,长春出版社,2008)
这次活动的目的是通过校园心理剧使家长了解孩子在这个阶段的心理发展规律,让家长明白在对待不同性格的孩子的时候,不能以一种模式应对,要鼓励那些有不良性格的孩子尝试着改变自己,挖掘自己意想不到的潜力。让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面向内心,敢于善于超越自我,塑造优秀品质,追求美好人生。本次剧本的编排主要针对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两种倾向:一是家长愿意拿自己的孩子和其它人相比的倾向;二是现代学生中有一部分学生由于性格取向不同,不能正确认识自我,误入自卑的泥潭。
心理剧演出结束后,家长深有感触,并由此展开话题,提出很多现阶段高中生的心理问题,与师大心理系的两位专家进行互动。两位专家就现场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
一位家长问到:在家庭教育中
,自己也曾经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常常拿自己的孩子与其它孩子进行比较,这样做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张明教授谈了自己的看法:现在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总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比,也许很多家长是无意的,也许是为了鼓励孩子,但这种做法最容易让孩子失去自信。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多是来自于外部,所以父母的评价至关重要。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敏感的孩子,他们会在家长的比较中产生自我否定,而自卑感的形成首先是因为家长对孩子的挑剔和否定。如果家长对孩子没有客观的评价和充分的肯定,孩子对自己评价就会有偏差。
又一位家长问到:由于孩子上了高中后在家里的时间相对减少,家长没有时间同孩子交流,很多孩子在这个阶段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家长该如何应对?
张明教授回答到:高中阶段是孩子心身发展极不平衡的阶段,在这一时期,高中生的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的发展却相对落后于生理的发展,他们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方面,都还未达到成熟的指标。也就是说,高中生的生理与心理、心理与社会关系是不同步的,具有较大的不平衡性。因此这个阶段的孩子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很多孩子的心理问题都是适应性的、发展性的问题,所以建议家长不要直接带孩子去心理科去问诊,可以先找心理老师帮助解决为好。对于那些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孩子才要转诊到医院的心理科。
对于沟通问题,建议家长通过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秉性去进行教育,不要以强硬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否则会适得其反。可以通过家庭聚会、节日庆祝等活动与孩子进行沟通。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榜样式的教育,很多时候可能家长意识不到,但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不要低估家长的力量,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造成影响。不要把孩子面临的所有问题都寄希望于心理老师给与解决,家长和学校要共同努力才能达到最好的结果。
还有一位家长问到:对于性格内向的孩子该如何使之变得开朗、阳光一些?
康静梅副教授谈了她的意见:现代社会人际交往显得越来越重要。从社会角度看,内向性格的确显得有点不足。如果过于畏惧他人,对自己将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肯定是很不利的。如果真的决心改变自己,那么性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改善的。
要改变性格的过分内向型,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改变过于内向的性格特征,首先要帮助孩子树立信心。使之明白,既然人的性格是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那么也同样可以改变。如果不喜欢自己过于内向的性格,有强烈地寻求改
变地欲望,可以尝试着加以改善,要相信自己有能力进行自我改变。二是要改变孩子原有过分刻板、单一的生活方式,应鼓励其广泛结交朋友,尤其是应多接触那些心胸开阔,性格开朗的人。这样孩子通过积极主动的交往活动,逐渐形成开朗、幽默、直爽的外向性格特征。三是要鼓励孩子学会与人相处,还要善于观察别人的喜好与行为特点,了解什么样的话题对方最感兴趣。这样,与人交往时就能投其所好,使人觉得容易接近,容易成为好朋友。另外,多读些书报杂志,多了解周围环境,这样在与别人交谈时就会有话题可谈,不致于别人聊得热火朝天而自己却什么话都插不上。
康静梅副教授还向家长建议:在生活中可以用行为训练的方式,用任务完成法,每天给孩子布置一些任务,比如今天必须单独进办公室问老师一个问题,明天在马路上向陌生人问路等。这样循序渐进,就能慢慢克服人际交往的障碍了。
家长还提出了如何采取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如何与高中阶段的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如何对待孩子青春期的早恋等问题,心理学专家一一做了解答。
我校在家长学校开展校园心理剧活动受到了专家和广大家长的一致好评,大家都认为这种活动内容贴近实际,形式又生动形象。利用这种方式可以使家长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状态,明确他们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此项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养,同时也使参加活动的家长深受启迪,使他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拥有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