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家庭教育文章

http://youyan7224480.blog.163.com/

 
 
 

日志

 
 

母亲心理控制与3~5岁儿童自主性的相关研究  

2009-11-24 21:44:20|  分类: 家庭教育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母亲心理控制与3~5岁儿童自主性的相关研究

摘要:本研究选取90个3~5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法和自编问卷相结合的方法对儿童自主性和母亲心理控制水平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编制的“母亲心理控制水平调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2)母亲心理控制水平与儿童自主性呈负相关;(3)母亲心理控制水平与儿童自我依靠、自我主张呈负相关;(4)母亲心理控制中的内疚感引导、抑制性的信息、焦虑感引导维度的得分与儿童自我依靠、自我主张水平呈负相关。鼓励儿童独立、保护儿童、家长的独立维度的得分与儿童自我依靠、自我主张水平呈正相关;(5)母亲对不同性别儿童的心理控制不存在性别差异。

关键词:儿童;自主性;独立性;母亲;心理控制

1 问题提出

自主性(autonomy)又称独立性(independence),是指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合理选择的目标的愿望和能力[[1]],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有研究者将自主性具体划分为三个维度:自我依靠、自我控制和自我主张[[2]]。其中,自我依靠(self-reliance)是指依靠自己的力量,相对的不经常寻求别人的帮助,与此相反的是依赖;自我控制(self-control)是指能够克制自己的不合理愿望,调节自己的行为,与此相反的是任性;自我主张(self-assertion)是指能够相对的自己做主,不受别人支配,与此相反的是从众[[3]]。自我依靠、自我主张反映了自主性发展的个人取向,属于自主性中的“我要做什么”方面的内容,而自我控制反映了自主性发展的社会取向,属于自主性中的“我应该做什么”方面的内容。

自主性在儿童健康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Schaeffer1965年提出自主性发展是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4]]。首先,儿童社会适应性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自主性。对自主性的追踪研究也发现具有自主性的儿童社会适应性很强,与同伴交流的机会更多,并有更多的户外和户内活动[[5]],即生活的空间更为广阔。其次,儿童自主性的发展与创造性及其他心理品质有重要的关系。研究发现,自主性是具有创造性的人的一种重要的人格特征[[6]]。再次,儿童自主性的缺乏是青少年违法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有研究发现,父母对青少年自主性的侵犯是青少年问题行为产生的一个主要的危险因素[[7]]。

影响自主性的因素很多。大量研究发现,影响儿童自主性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家庭因素,而家庭因素中对儿童自主性发展的关键是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教养方式中与儿童自主发展关系最紧密的成分就是父母控制。父母对儿

童所实施的控制的类型及控制的程度对儿童自主性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有研究指出母亲使用权力(消极控制)与孩子的反抗行为呈高度相关,而母亲使用控制和指导相结合会产生更积极的自主形式,如自我主张[[8]]。近几年西方学者以父母的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为依据,即根据父母对儿童的控制侧重儿童的心理世界还是试图去规定儿童行为的角度,把父母控制划分为心理控制和行为控制[[9]]。

    幼儿期是自主性初步形成时期[[10]],到5岁时儿童的自主性已经呈现出较为稳定的趋势。从幼儿自主性发展特点可以推断出家庭教育的价值。但目前国内对于儿童发展影响研究还很少[[11]][[12]][[13]],只有一个关于母亲控制策略和儿童顺从行为的研究[[14]],更缺少个人取向的自主性和母亲控制关系的研究。因此,本研究以3~5岁这个年龄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了解母亲心理控制水平和3~5岁儿童个人取向自主性的关系。本研究的假设为:1.母亲心理控制水平高的儿童,自主性水平低;母亲心理控制水平低的儿童,自主性水平高;2.母亲心理控制水平高的儿童,自我依靠和自我主张水平低;母亲心理控制水平低的儿童,自我依靠和自我主张水平高。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和实验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儿童的自主性中的个人取向方面(自我依靠、自我主张)与母亲心理控制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本研究采用的问卷是在参考Block问卷的基础上自编的问卷;实验设计是邹晓燕的自主性研究模式。

2.1 研究对象

3~5岁儿童各30名。年龄范围:3岁2~10个月,4岁2~10个月,5岁2~10个月。男女各半。

2.2 研究材料

2.2.1 实验材料

形状盒,是一个木制的没有盖子的盒子(不能打开盒子),盒子四周有各种形状的口(可容许各种形状的积木通过);一张斑马的斑点图,这张图临摹的是斑马,只是用短线连接出了轮廓,因此看起来既像马,又像鹿和驴。

2.2.2 问卷

本研究参考加利福尼亚大学Block教授编译的儿童照料实践报告(Child-Rearing Practices Report,CRPR),编制了母亲心理控制水平调查问卷。通过对大连市内、开发区、旅顺口区、金州区随机抽取的3~5岁儿童母亲共600名进行预测,最终形成由13个维度组成的34题正式问卷。每个维度的名称和操作性定义如下:

内疚感引导:母亲通过引发子女的内疚感而对子女进行控制。

情感支持:母亲在情感上关怀、鼓励儿童,对儿童予以鼓励和帮助。

抑制性的信息:母亲通过控制性的信息而干涉子女对生理知识的了解。

爱的收回:母亲在与子女的交往中,收回自己对子女的爱护和关心。

监管:母亲通过惩罚、责骂等消极方式来实施对儿童的控制。

理性指导:母亲尊重孩子的意见,鼓励儿童表达自己的观点,理智地指导儿童发展。

权威控制:母亲通过行使自己的权威来控制儿童。

焦虑感引导:母亲通过引发子女的焦虑而对子女进行控制。

贬低儿童:母亲不承认儿童的能力,不认为孩子自己有能力去解决事情。

情感表达:母亲在母子交往过程中表达情感的方式。

鼓励独立:母亲鼓励儿童的独立,不依赖父母。

保护儿童:母亲通过安慰和理解以及对子女的帮助来控制儿童。

家长的独立:母亲不过多的涉足儿童的生活,给母亲和儿童各自独立的空间。

2.3  实验程序

2.3.1 自我依靠实验

让被试把各种形状的积木放到形状盒中,主试坐在被试对面,观察被试反应。计分按出现行为次数累加,分数越高,依赖水平越高,自我依靠水平越低 (具体编码见表1)。

指导语:“**小朋友,你看,这些是什么呀?(答:小木块)。它们从哪来的呀?啊,是从这个小房子里出来的呀。它们是怎么出来的呀?(指着各种形状的小孔)有这么多小门。你看看这些小门一样不一样啊?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啊?一个小木块一个门。来咱们试试,(拿起一个三角形),它的门在哪?(找到后,又拿起一个丁字型的木块)它的门在哪?(找到后)在这儿,咱们试试看它能不能进入(尝试几个不能进入的摆放方式),这样都不行。(然后顺着放进去),只有顺着才能进入呀。你试试(拿起一个圆形)(直到被试正确装入。然后),“好,现在你来把它们送回家去,好吗?”开始观察记录。

          表1    儿童依赖行为编码及赋分表(略)


2.3.2 自我主张实验

主试拿出斑马的斑点图,问幼儿这个图画的是什么,待幼儿说出后,主试自己进行选择(说是“牛”),然后问被试谁说的对;然后主试再次选择(说是“狼”),问被试谁说的对,观察记录儿童的反应(具体编码见表2)。根据儿童回答计分,分数越高,从众水平越高,自我主张水平越

低。

 

             表2   儿童从众行为编码及赋分表(略)                                                    

2.4 结果统计

本研究所有数据用Spss for Windows 13.0进行统计分析。母亲心理控制水平与自主性总体及自我依靠、自我主张间的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

3结果分析

3.1 “母亲心理控制水平调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3.1.1 探索问卷的结构

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回收的有效问卷(506份)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题目进行项目分析,观测变量经校正的题总相关指标,删除题总相关较低的题目。然后考察所有项目是否适合于因素分析,进行Bartlett球形检验,并计算KMO值=.692,结果表明因素分析的结果会较好地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Bartlett球形检验值=2093.117(Sig=0.000),表明变量的相关矩阵差异显著,不是单位矩阵,可以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因素分析。计算各项目的因素负荷,并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主要因素,提取因子的标准主要是看特征值和不同因子数所占方差的百分比。采用极大方差旋转(Varimax),得到因素负荷矩阵,确定问卷的结构。最终提取出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有13个,共解释总方差的60.403%。

通过考察因素负荷矩阵,问卷的34个题目都与某一因素有一定的相关。也就是说,13个因素中的每一个具体因素,都由若干个项目组成。根据这些项目的含义,对母亲心理控制的构成因素一一命名。本研究得出的13个维度与CRPR的21个维度基本重合,即CRPR中鼓励独立、理性指导、情感表达、父母的独立、

焦虑感引导、内疚感引导、权威控制、抑制性的信息、监管、保护儿童这些维度与本研究中使用的维度基本重合。而本研究中的其余维度是因为国情的不同而与CRPR存在差异的地方。

3.1.2 “母亲心理控制水平调查问卷”的信度检验

使用奇偶分半法,将问卷分为两半,计算斯皮尔曼—布朗分半信度系数,问卷总分的分半信度为.742。为了考察问卷的内部一致性,同时计算α系数,总分的α系数为.782。而且问卷各维度的α系数和分半信度系数都在.505~.784之间。表明问卷在总体上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内部一致性。

3.1.3 “母亲心理控制水平调查问卷”的效度检验

根据心理测验理论,一个问卷的总分与各分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可以作为衡量量表的内容效度指标。表4的结果表明,问卷总分和13个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呈显著水平,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表4 正式问卷的效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总 .675***.528***.513***.606***.529***.515***.605***.611***.611***.519***.521***.496***.438***
 
(注:1.内疚感引导;2.情感支持; 3.抑制性的信息; 4.爱的收回; 5.监管; 6.理性指导; 7.权威控制; 8.焦虑感引导; 9.贬低儿童;10.情感表达;11.鼓励独立;12.保护儿

童;13.家长的独立)

3.2 3~5岁儿童自主性与母亲心理控制水平呈负相关

3.2.1 儿童自主性与母亲心理控制水平总体上呈负相关

由Spearman相关统计结果表明:母亲心理控制水平与自主性实验总分间呈显著正相关(r=.533,p<0.001).由于编码以依靠和从众为标准,因而每个儿童两个维度的总分为自主性的反面,由此可以推出母亲心理控制与自主性水平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即母亲心理控制水平高的儿童,自主性发展水平低;母亲心理控制水平低的儿童,自主性发展水平高(结果见表5)。

3.2.2 儿童自主性与母亲心理控制各维度的相关结果

为了更加直观地了解母亲心理控制水平各维度与儿童自主性的关系,我们使用Spearman相关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结果见表5)。结果表明母亲心理控制与依赖呈显著正相关(r=.426,p<0.001),与从众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858,p<0.001)。由于依赖、从众分别是自我依靠、自我主张的反面,因此可以推断母亲心理控制水平与自我依靠和自我主张水平呈显著负相关。也就是说,母亲的心理控制水平高,儿童的自我依靠和自我主张水平就低;母亲的心理控制水平低,儿童的自我依靠和自我主张水平就高。

同时我们还可以从表5中看出,母亲心理控制的内疚感引导、抑制性的信息、焦虑感引导、鼓励儿童独立、保护儿童、家长的独立这些维度的得分与自主性实验的总分都呈显著相关水平。而且这些维度与实验总分都呈正相关,因为实验得分正好是自主性得分的反面,所以,这些维度与自主性得分呈负相关,即这些维度水平越高,儿童自主性水平越低;这些维度水平越低,儿童自主性水平越高。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为了统计的方便,把心理控制的积极方面做为反向题计分,因此这些维度的得分也应该是该维度得分的反面,因此,从上面的结果来看,鼓励儿童独立、保护儿童、家长的独立这些维度的得分与自主性的得分呈正相关,即这三个维度的得分越高,自主性发展水平越高;这三个维度的得分越低,自主性发展水平越低。而其余维度的得分与自主性实验的总分相关不显著(结果见表5)。表5  母亲心理控制各维度与自主性各维度的相关

            依赖           从众             实验总分
 
1           .377***         .717***           .464***

2           .174            .183              .186

3           .210*           .364***           .252*

4           .123            .357**            .174

5           .056            .289**            .102

6           .142            .186              .159

7           .066            .238*             .102

8           .250*           .440***           .301**

9           .005            .225*             .037

10 .138            .315*             .179

11          .228**          .463***           .285**

12          .279**          .372***           .314**

13          .183            .400***           .235*

问卷总分    .426***         .858***           .533***
 

(注:1.内疚感引导;2.情感支持; 3.抑制性的信息; 4.爱的收回; 5.监管; 6.理性指导; 7.权威控制; 8.焦虑感引导; 9.贬低儿童;10.情感表达;11.鼓励独立;12.保护儿童;13.家长的独立)3.2.3  母亲对不同性别儿童的心理控制不存在性别差异

本问卷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母亲对男孩和女孩的心理控制不存在性别差异,即对男孩和女孩不存在心理控制上的差异(结果见表6)。

                       表6  性别差异检验

               男孩(n=45)       女孩(n=45)       T值

               平均数   标准差    平均数   标准差 
 
母亲心理控制  115.422  11.073   116.867   10.556   -0.633
 
 4   讨   论

4.1 母亲心理控制影响儿童自主性发展

本研究结果表明,母亲心理控制和儿童自主性呈负相关。这种统计结果可能有以下几种解释:母亲心理控制水平影响儿童自主性的发展;儿童自主性影响母亲心理控制的水平;二者相互影响。根据以往研究及本研究结果,本研究认为,母亲心理控制水平影响儿童自主性发展。这一结果与Steinberg的研究结果一致,即使用大量心理控制行为会

对个人事务领域和包含个人成分在内领域的控制和内隐行为问题有关,如焦虑、沮丧、人际关系敏感。而这些都是父母实施大量心理控制的结果[[17]]。

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分析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首先,从内涵上看,心理控制是通过使儿童保持情感上对父母的依赖阻止或干涉了孩子发展独立或自我同一性的一种控制意图[[18]]。过量的心理控制,不仅会使儿童产生依赖的心理,而且还会干涉儿童发展独立的能力。其次,从现实教育的角度考虑,如果事事都父母操心,事事都父母做主,这样的儿童自主性怎么能发展好呢?另外,如果凡事都父母做主,或者是父母经常用自己的观点来约束儿童,让儿童依父母的意见行事,那么久而久之,儿童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就会慢慢地削弱,儿童就不会坚持自己的意见,也没有了自己的意见,这也将导致儿童自主性的缺乏。因此说,母亲过量的心理控制会影响儿童自主性的发展。

4.2 母亲心理控制各维度对儿童自我依靠、自我主张发展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母亲心理控制与儿童自我依靠和自我主张呈显著负相关,即母亲心理控制水平高,儿童自我依靠和自我主张水平就低,反之亦然。因此可以说,母亲心理控制影响儿童自我主张和自我依靠的发展。同时,从母亲心理控制的维度来看,母亲心理控制的不同维度和儿童自主性的关系也不尽相同。

4.2.1 母亲心理控制总体水平对自我依靠和自我主张的影响

邹晓燕的研究表明[[19]],3~5岁是自主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自我依靠到3岁时已较稳定,到5岁时非常稳定;自我主张在3、4岁刚开始发展,到5岁时表现出逐渐稳定的趋势。而在儿童自主性逐渐稳定的过程中,外界因素,特别是母亲控制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家长认为孩子没有判断的能力而处处压制、处处管束,不给儿童发展的适度“空间”,那么儿童刚开始发展起来的自我依靠、自我主张能力就可能被扼杀在萌芽状态,从而导致日后更多依赖与从众行为的出现。在本研究的实验过程中,有的孩子自我主张和自我依靠能力都很强,不容易受外界的干扰,也不经常性地求助于他人,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完成实验任务。通过察看这样孩子的母亲填写的心理控制水平问卷,发现这些母亲在平时的子女教育中,能够尊重孩子的意见,并允许孩子发表意见,同时,相信孩子的能力,并不刻意要求孩子必须达到一个父母所制定的标准,给予孩子很大的自主发展空间。反之,那些问卷中体现出严厉控制、过度监管、不听孩子表达观点的价值观的母亲,其孩子在实验过程中会发生更多的依赖行为和从众行为。

4.2.2 母亲心理控制各维度对儿童自主性的影响

母亲心理控制的第1个维度是内

疚感引导,统计结果表明,内疚感引导的得分与儿童自主性的得分呈显著的负相关,即如果母亲内疚感引导水平越高,儿童自我依靠和自我主张的水平就越低。通过前面的理论阐述,我们可以知道,内疚感引导是通过引发儿童产生内疚感进而控制儿童的一种心理控制方式。内疚感是一个人对自己过错或过失的感知。我们说,孩子做错了事情,我们应该让他知道他犯了错误以及如何改正错误。可是,如果一味地强调错误的事情本身,一味地强调错误带来的严重后果,那么,肯定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严重的可能还会引发抑郁、怕犯错误等心理问题。时间长了,孩子可能就会处处小心,什么事情都不敢亲力亲为,那么这就与我们要培养自主、自信的孩子的思想背道而驰了。同样,母亲心理控制的第8个维度与儿童自主性的关系也是如此。这个维度是焦虑感引导,如果过度的引导孩子产生焦虑的情绪,孩子就会形成自闭、抑郁的人格特征。那么,也就不可能产生良好的自主性,不可能发展良好的自我依靠和自我主张能力。

统计数据显示,母亲心理控制的第3个维度与儿童依赖和从众行为呈显著正相关。第3个维度我们将其命名为抑制性的信息。从中国的国情来看,中国传统观念比较浓厚,家长一般不提倡在儿童面前谈及性的信息,一般也不会主动引导孩子去谈论和问这方面的知识,只是在孩子问的时候才敷衍几句。比如,有的孩子会问:“我是从哪里来的?”,家长不好意思向孩子解释这样的事,因此就敷衍了事:“你是我捡来的”、 “小孩子家家的,哪来那么多问题”等等。如此几次之后,儿童就会认为家长说的都是对的,也就不会去探究事情的真伪,在性的信息获得方面就什么都听从父母的观点。由于泛化的作用,儿童对其他方面的探索能力也会减弱,就会处处听从于他人,形成从众行为,影响儿童自主性的发展。

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母亲心理控制的第11个维度,即鼓励独立与儿童依赖、从众行为呈显著正相关。但是我们为了便于统计处理,把心理控制的一些维度作为反向题进行计算,因此,这里的鼓励独立的得分应该是它的反面。也就是说,鼓励独立和儿童依赖、从众行为呈显著负相关。也就是说,如果父母经常实施鼓励儿童独立的心理控制方式,那么儿童的依赖和从众行为就会减少。这与Desandes,Potvin,Leckerc等人的研究结果大体一致,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父母给予子女的温暖、指导和情感支持都与儿童自主发展呈正相关[[20]]。这个结果并不难理解,如果父母在子女的教育过程中,充当的是引导的角色,那么儿童就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反之,如果父母充当的是“拐棍”的作用,什么事情都帮助子女,什么事情都包办代替,那么久而久之,儿童就脱离不开父母这根“拐棍”了,也就无从

谈起促进儿童自我依靠和自我主张能力的发展了。而母亲心理控制问卷的第12个维度,即保护儿童与儿童自主性的关系也是一样的道理。适当的保护可以促进儿童自主性的发展,而忽视儿童的需要,就会阻碍儿童自主性的健康发展。

家长的独立是在心理控制的维度上影响儿童自主性发展的又一个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家长的独立与儿童自主性发展呈显著正相关。有研究表明,如果父母在孩子小时候过分参与儿童的活动,则会导致他们以后使用更多的心理控制并限制青少年自主性的发展[[21]]。此类结论还有Deslandes等人所做的考察青少年自主水平与父母卷入程度之间关系的研究,此研究发现,父母过多的卷入(亲子双方每天都对学校中的事情进行交流)与青少年自主及同一性的发展呈负相关[[22]]。我们说,给家长空间也就是给孩子空间。给孩子自己独立发展的空间可以让孩子积累更多的社会经验,这样儿童的认知能力也会提高,就会对自己的行为形成一个正确的反馈,这也就为具备较高水平的自我主张和自我依靠能力提供了可能。

本研究的统计结果显示,母亲心理控制的情感支持、情感表达维度与儿童自主性并没有显示出显著的相关,这可能与情感是一个比较容易改变、不稳定的因素且测量起来也具有不准确性有关。理性指导这个维度和自主性水平也没体现出相关的结果,这可能是由于母亲认为,在幼儿园阶段,孩子年龄过小,不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也不可能对孩子提过高的期望,因此就不会存在理性指导了,基本上都是父母说了算,孩子照办而已。此外,爱的收回、监管、权威控制、贬低儿童也没有显示出与儿童自主性水平呈显著的相关趋势,这可能与目前独生子女教育现状有关。目前我国独生子女的比重远远大于非独生子女,一个家里就一个孩子,所以每个孩子都是家中的“小太阳”“小公主”,享受着隔辈长辈与父母的双份关爱,正因为如此,目前许多家长在教育中奉行的是“赏识教育”,赏识教育完全颠覆了那种打骂的教育,它倡导鼓励孩子和表扬孩子。它认为孩子的才能是“夸”出来的。因此在日常教育生活中一般比较支持孩子,对孩子的教育偏重于鼓励而很少责骂和批评。因此说,心理控制中这些负面的消极理念就与儿童自主性培养联系不密切了。

4.3 母亲对不同性别儿童的心理控制差异不显著

问卷统计结果表明,母亲对男孩和女孩的心理控制不存在性别差异。也就是说,无论是对男孩还是女孩,母亲的心理控制的程度和方式都差别不大。这与Nucci在1995年的研究结果一致。该研究认为母亲控制的程度和方式并不受儿童性别和年龄影响[[23]]。结合中国国情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现在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家长不再认为男孩和女孩

应该有什么角色差别,应该完成一样的社会任务。因此,在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倾向于男女平等的教育模式,更倾向于采用同样的教养方式和控制方式,因此母亲的心理控制程度也就不存在性别差异的问题了。

5  教育建议

   从本研究结果可以发现,母亲的心理控制影响儿童自主性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从母亲的适度心理控制角度来促进儿童自主性的发展。

5.1 鼓励儿童独立

作为家长,应根据孩子的自身特点和能力,扩大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如鼓励他自己找朋友玩,鼓励他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的等等。家长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做能做的事情,刚开始的时候孩子可能做不好,但是时间长了,孩子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自主性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发展起来了。

5.2适度控制

母亲对儿童适当的控制是必要的,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但控制方式上的选择很重要,特别是心理控制的问题。如何“适度”控制?怎样做才是正确的控制呢?既然母亲过度的内疚感引导和焦虑感引导会导致儿童出现依赖、从众行为,那么与其不断的让孩子产生消极的情绪,不如正确的进行亲子交流;与其采用抓住儿童的错误、弱点不放的方式警告孩子,不如客观地看待孩子的错误,合理的进行管束。每一个孩子都会犯错误,有的家长认为犯错误了就是要惩罚。可是惩罚也有艺术。合理的惩罚要以帮助孩子学会正确处事为基准,以养成孩子良好习惯为目标。家长在实施惩罚前,要平缓情绪、冷静分析、对症下药,避免一些消极的影响。惩罚只是手段,改错才是目的。一切手段都必须立足在引导孩子健康成长上,要有效但不能过激,掌握好惩罚的艺术。

5.3 正确对待孩子的好奇心

儿童对这个世界充满着好奇,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好奇心,这里的好奇既包括对性的好奇也包括对其他知识的好奇。过分压抑儿童对性的信息的好奇,可以阻碍他以后对其他知识的好奇,以至于形成一种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的习惯,影响儿童的自我主张能力的发展。当孩子提出性方面的问题时,应轻描淡写地回答,不要欺骗,不要不好意思。回答问题时,应坚决果断、简洁明了,应在语气中表现出权威的、结论性的含义,不要引申,也不宜鼓励孩子引发联想。

5.4 留点时间给自己

这里的自己指的是家长,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主动地寻找一点时间,暂时把孩子放在一边,这是在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心理环境。家长要保持自己的独立,家长需要自己的空间调整自己的心情,放松与孩子相处时的紧张情绪,善于休息,才能善于工作,保持自己的独立,才能给儿童发展创设良好的心理空间,才能更好地发

展儿童的自主性。

参考文献

 

--------------------------------------------------------------------------------

[[1]]邹晓燕,杨丽珠.3~5岁儿童独立性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心理科学,2005,28(1):225-226

[[2]]同[1]

[[3]]同[1]

[[4]]Schaefer,E.S. Children’s resport of parental behavior: An inventory.Child Development,1965,(36):413-424

[[5]] Miretta Prezza,Stefania Pilloni,Carmela Morabito etc.The Influence of Psycho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Children's Independent Mobility and Relationship to Peer Frequentation. Journal of Community &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001, 11:435-450

[[6]] 伊 谢 科恩. 自我论(佟景韩等译). 生活 读书 新知,北京:三联书店,1986,443 

[[7]] Brian K.Barber,Introduction:Adolescent Socializtion in context- The role of connection,Regulation and Autonomy in the family,J. of  Adolescent Research,Vol.12,No.,Jan.1997,5—11.

[[8]]Melanie Killen. Children’s autonomy, social competence, and interactions with adults and other children: exploring connections and consequences. Jossey-Bass Publishers. 1996,73. San Francisco, 11

[[9]] Barber B K, Olsen

J E,& Shagles C. Associations between Parental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Control and Youth Internalized and Externalized Behaviors[J]. Child Development, 1994(65): 1120-1136.

[[10]] 邹晓燕. 3~5岁儿童自主性发展特点研究.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12:38-42

[[11]] 周少贤、陈尚宝、 董莉、沃建中. 3~6岁幼儿独立性和自我控制的发展特点及家庭影响因素研究.学前教育研究,2004,11:42-45

[[12]] 郑淑杰、陈会昌、陈欣银. 2岁儿童母子互动模式与4岁时儿童社会行为关系的追踪研究. 学前教育研究,2004,12:7-10

[[13]] 公桂兰、赵金霞、王美芳. 母亲教养方式与幼儿焦虑的关系. 学前教育研究,2006,9:57-60

[[14]] 陈会昌、李东晖、候静、陈欣银.家庭游戏中母亲的控制策略与儿童的顺从行为.心理学报,2003,35(2):209-215

[[15]] Steinberg L.Interdependency in the Family: Autonomy, Conflict, and Harmony[M]. In S. Feldman,& G. Elliot (Eds.), At the Threshold: The Developing Adolescen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255-276

[[16]]Soenens B, Vansteenkiste M, Luyten P, Duriezb,& Goossens L. Maladaptive Perfectionistic Self-representations: The Mediational Link between Psychololgical Control and Adjustment [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5(38):487-498.

[[17]] Hasebe Y, Nucci L, and Nucci M S. Parental Control of the Personal Domai

n and Adolescent Symptoms of Psychopathology: A Cross-national Study in the U.S. and Japan [J].Child Development, 2004(75): 815-823.

[[18]] 李志楠,邹晓燕. 西方父母控制研究的新特点.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9(2):60-63.

[[19]] 同[10]

[[20]] Deslandes R, Potvin P, Leclerc D. Links between adolescent autonomy, parental involvement, and school success, Canadian Journal of Behavioral Science, 2000,32(4),208-217

[[21]] Pettit G S. Laird R D, Bates J E, Dodge K A& Criss M M. Antecedents and Behavior-problem Outcomes of Parental Monitoring and Psychological Control in Early Adolescence [J]. Child Development, 2001(72): 583-598.

[[22]] 同[20]

[[23]]Nucci and Weber. Social interactions in the hom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s conceptions of the personal domain. Child Development, 1995,66:1438-1452.

A Correlation Study between Matern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and Autonomy of Three to Five Years Old Children

Chen Wei, Zou Xiaoyan

Abstract: The study selected 90 three to five years old children as testees. We used the method which combines the experimen

t and self-made questionnair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self-made questionnaire has high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2) significant minus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autonomy and matern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3) significant minus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self-reliance, self-assertion and matern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4) significant minus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guilt-induction, inhibit sex information, anxiety-induction and self-reliance, self-assertion; significant plus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encourage independence, protect children, parental independence and self-reliance, self-assertion; (5) there was no differences between boys and girls according to matern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Key words: children; autonomy; independence; mother; psychological control

< p>
  评论这张
 
阅读(1406)| 评论(2)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