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家庭教育文章

http://youyan7224480.blog.163.com/

 
 
 

日志

 
 

素质教育和应试能力(三)  

2009-10-25 22:34:26|  分类: 家庭教育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素质教育和应试能力

                                                                (三)

        本文获“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论坛”一等奖并入选“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指导全书”

                                                             蔡笑晚/文

        我们在上面已经谈到,既然素质教育和考试两者都不能偏废,那未必然的结论就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不能对立起来,只能将两者协调起来,我们把素质教育中与考试有关的这一项素质,即应试能力,作为一个专项进行讨论,现行的所谓的应试教育,实质上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说白了就是尽可能在各种考试中得高分,特别是象高考。得了高分就能进名牌大学,就有光辉灿烂的前途。所以在现行考试制度和方法下,现行的应试教育其实也无可厚非,而且是必然的结果,谁不想进名牌大学,谁不想自己有好前程,或许有人说,只要有真才实学,总会有机会发展的,而且那些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就算进了名牌大学也不一定成大事,当然这些可能性都会有,但毕竟是极小数,因为那是一种不平等的竞争,处在不同高度上的两个人的竞争,谁胜算的机会较大,那是可想而知的,为了使自己人生未来的竞争处在有利的地位,就必然要先过好高考这一关,既然应试能力的重要性是谁也无法否定的,而考试作为择优手段的公平性也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为了避免应试教育的弊端,关键就在于设计一种考试方法,使具备真才实学而且有创造力的学生必然有好的成绩,而那些只靠做大量习题而训练出来的应试能力变得无用,这样学生就能从高压下解放出来,学校也就能专心致力于真才实学和创造力的培养,这对我们国家来说将会造就出一大批有用之才、栋梁之才,而不再有怀才不遇或高分低能。

       为了设计这种考试,我们首先对真才实学进行定义,什么是真才实学。所谓真才实学一般应理解为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水平及将这些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意。

        以前的考试实际上也就是按这个理念来设计的,所以作为教育者的学校就让学生去做大量的习题的练习,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同时可以测试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水平。但是却忽略了一个教育上的本质性问题:所有教育都是建立在学习之上,学习能力是人类的先天功能,但更需要后天培养。从本质上讲所有的教育都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最优秀的教育也无非是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知识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意在学生阶段就反映在他自学能力上,如果一个学生能够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学习尚未学过的东西,这等于具备了研究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对他今后去搞科学研究或搞实用项目都是最需要的能力,这种能力才是学生的应该具备真才实学。如果把这种能力用于考试的标准,那未教育部门的应试教育就会真正的与素质结合起来,而应试能力也就会成为一种真正的素质。

        具体操作上,考试不应该考学习过的试题,读书学习阶段的那些试题,只能作为学生完成该阶段的学业的测试,成绩及格者给于毕业,成绩优秀给予奖励,并在高考总分中占百分之二十比例。而真正的高考应该不考这类题目,而应该考自学,研究能力,考试时给您阅读一份材料,并以这份材料上内容为基础出题,这份材料上的内容不是高中阶段书上的内容,但是只要真正具备高中毕业水平的学生都能读懂,然后以这份材料为基础解答问题,高中知识掌握牢固、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就能取得高分,高中知识掌握得不好,自学力不强的学生,就不能取得高分,那怕您平时做的练习再多,也无济于事,因为这里不存在熟悉题型的问题,更不存投机取巧的问题,这里只取决于一点:真才实学。

        如果这样考试的话,学校就不再会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和考试,在教学上就会重视学生知识的真正掌握和自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也就会从这两方面来要求自己,不再需要去做大量重复的练习。而知识的真正掌握和自学、研究能力这两者是一个真正优秀的学生和未来的人才所必须具备的。

  评论这张
 
阅读(489)|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