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之方法篇 2009-08-26 08:17:50 阅读970 评论69 字号:大中小
在发生下列情况时,家长可给孩子予适当的“处罚”,以起警戒作用,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一、如果孩子喜欢触摸一些危险物,喜欢到一些不安全的场所,但由于孩子年龄太小,不能理解自己所作所为的严重性,或者理解了但管不住自己,家里人又没有足够时间看住孩子时。
比如:有很多孩子喜欢拨弄电源插头、开水瓶、玩火等,如果不及时而有效地加以制止,将会发生不堪设想的后果。
二、当孩子某些作为、习惯、心理倾向,长大后有可能发展为违犯法律或不道德的行为时。比如:从家里偷过钱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还有很多小男孩喜欢打人欺负比他弱的孩子,并以此为乐。
三、过于自私、自我中心倾向严重,心中丝毫没有他人的位置。有些从小被宠惯了的孩子,从来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不懂得要关心他人,长此以往,进学校后很难与同学相处,走上社会后,无法适应社会。对于流露出这种倾向的孩子,父母要及时帮他们纠正。
四、父母或老师已多次提醒他有规则存在,但他仍然故意犯规时,或者犯规后还丝毫不认错,下次还想再犯时,可以进行“处罚”。
在实施“处罚”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及时“处罚”,不能倒算帐。要坚持随错随罚的原则,这样孩子所做的错事就能与惩罚带来的不愉快建立起联结。这样,他以后再做这些错事时,会立刻想到惩罚带来的不愉快体验。
2.讲明道理,告诉孩子下次应该怎么做。惩罚时,要告诉孩子为什么“处罚”他。“处罚”只能阻止错误行为再次出现,但它本身不能带来正确行为。只有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以及造成的危害时,才不会再犯。由于孩子年龄小,即使这次真心说“下次不敢了”,但可能不知道下次应该如何做。
因此,父母有必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告诉他正确的做法。而且,还要考虑到自己提出的做法是不是超出孩子的界限,给他的建议是否容易做到的,而不是孩子根本做不到的。
3.不要在外人面前“处罚”孩子。孩子尽管小,但有自己的脸面,尤其是在小伙伴面前,他是不甘落后的。一旦别人知道自己挨“处罚”了,稍大一点的孩子可能会像大人一样觉得这是奇耻大辱。
4.不能经常“处罚”孩子。俗语道:“常骂不惊,常打不怕。”孩子要是经常挨“处罚”,由于“久经沙场,千锤百炼”,就会变得“软硬不吃,刀枪不入”。记住,“处罚”绝对不是教育的主要手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