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家庭教育文章

http://youyan7224480.blog.163.com/

 
 
 

日志

 
 

非语言沟通法--教育--人民网  

2010-05-05 19:56:19|  分类: 36种沟通方法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非语言沟通法
非语言沟通法--教育--人民网 - 悠雁(THINKER) - 悠雁的博客
 
 

  事实证明,如果对自己的孩子多一些拥抱、抚摸,有时甚至是亲昵地拍打几下,孩子在对外交往以及智力、情感上都会更健康。
――英国教育家 斯宾塞

    在《母乳新发现》一书中,作者这样写道:“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可以清晰地发现,原始的情感表达方式――拥抱、抚摸、亲吻等,几乎在孩子上学后,父母就很少使用了。亲子沟通的方式只剩下干巴巴的语言表达,偶尔也使用文字(比如:语言交流遇到障碍时,父母会给孩子写信,或孩子主动给父母写信)。于是,“说教”就成了家教的主要手段。由于父母的表情和动作受到理性的严格限制,传递信息的渠道又如此单一,家庭教育因此变得枯燥乏味,失去了生命原有的色彩与温度。”
    语言学家艾伯特?梅瑞宾的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高达93%是通过非语言沟通进行的,只有7%是通过语言沟通的。而在非语言沟通中,有55%是通过面部表情、形体姿态和手势等肢体语言进行的,只有38%是通过音调的高低进行的。
    因此,艾伯特?梅瑞宾提出了一个著名沟通公式:沟通的总效果=7%的语言+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如果父母对孩子多一些拥抱、抚摸,有时甚至是亲昵地拍打几下,孩子在与人交往和智力、情感上都会更健康。父母与子女的拥抱、抚摸、牵手,也是教育的一部分。

 



引文来源  非语言沟通法--教育--人民网
  评论这张
 
阅读(447)|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